
在時光的長河中徘徊,總有一種味道,能穿越歲月的縫隙,直擊心靈深處。于我而言,那便是莜面的味道。這種扎根在黃土地上的獨特面食,早已超越食物本身,成為鐫刻在血脈里的文化密碼。
我是從小吃著莜面長大的。記憶里的清晨,總被廚房里蒸騰的熱氣喚醒。媽媽把鐵鍋燒得滾燙,將開水如銀練般澆入面盆里的莜面面粉,“刺啦”一聲,麥香便裹著白霧在狹小的廚房里漫溢。她的手在面團上翻飛,掌心的溫度讓莜面漸漸變得柔軟而富有韌性。待面團光潤如羊脂玉,她指尖一挑,莜面便化作靈巧的窩窩、細長的魚魚,轉眼間,蒸籠里就筑起了蜂窩狀的微型城堡。掀開鍋蓋的瞬間,麥香裹挾著家的味道撲面而來,淋上酸香的腌菜湯,或是拌著濃香的羊肉臊子,那一口筋道彈牙的莜面,藏著最綿長的母愛,是走遍四方也忘不掉的溫暖。
長大后離開家鄉(xiāng)求學,莜面成了異鄉(xiāng)最奢侈的念想。每當帶著外地朋友走過家鄉(xiāng)老街,街邊小店招牌上的“莜面”二字,總像磁石般吸引著我。推開門,熟悉的麥香混著蒸騰的熱氣撲面而來,不大的空間里,師傅們在案板上施展絕活——有人用竹片將莜面刮成波浪形的“貓耳朵”,有人將面團在掌心滾成透亮的莜面卷。為朋友點上一份莜面窩窩,看那整齊排列的莜面卷在籠屜里泛著溫潤的光澤,宛如蜂窩般精致。當莜面入口的剎那,筋道與爽滑在舌尖綻放,朋友眼中閃過驚喜,而我卻在這質樸純粹的味道里,觸摸到了老家這片土地跳動的脈搏。
莜面,源自生命力頑強的莜麥。這種作物偏愛北方高寒干旱的土地,在貧瘠的黃土坡上,無需精耕細作,便能蓬勃生長。老輩人常說,莜麥是“看天吃飯”的莊稼,卻總能在風雨中結出飽滿的麥穗。從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開始,莜麥就陪伴著塞北先民度過饑荒歲月,成為游牧民族的“行軍糧”,也是走西口漢子懷里的救命干糧?!叭镙嫠氖锔?,十里的蕎面餓斷腰”,這句流傳在晉西北的諺語,道盡了莜面強大的扛餓能力。當年背井離鄉(xiāng)的人們,懷揣著炒莜面穿越茫茫戈壁,是莜面支撐著他們在異鄉(xiāng)扎根。莜面不僅滋養(yǎng)了塞外兒女的體魄,更承載著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。
制作莜面,堪稱一門流淌著生活智慧的民間藝術。從“三生三熟”的講究便能窺見一斑:莜麥要先炒熟磨粉,和面時用開水燙熟,最后再蒸熟,每一步都暗藏玄機。尤其是和面的環(huán)節(jié),滾燙的開水與莜面面粉相遇的瞬間,需要主婦們眼疾手快地翻攪,將熱氣牢牢鎖在面團里。這一揉一搓之間,既考驗臂力,更傾注著對生活的熱愛與期待。在晉北的一些老飯館里,還能看到民間藝人表演“空中拋莜面”的絕活——將面團高高拋起,在空中拉出細長的莜面魚魚,引得食客們陣陣驚嘆。
莜面的吃法豐富多樣。莜面窩窩要配上酸香的腌菜湯,腌菜缸里沉睡數月的白菜、芥菜,吸飽了日月精華,與莜面的醇厚相得益彰;莜面饸饹需澆上滾燙的羊肉臊子,紅亮的湯汁裹著筋道的面條,一口下去暖意直達心底;莜面餃子則講究“皮薄餡大十八褶”,羊肉蘿卜餡的鮮香與莜面的麥香完美融合。每逢臘月二十三,晉西北家家戶戶都要蒸莜面,熱氣騰騰的蒸籠象征著蒸蒸日上的日子;新人婚宴上,莜面窩窩壘成的“囍”字造型,寄托著對新人的美好祝福。這些習俗讓莜面超越了食物范疇,成為承載鄉(xiāng)愁與情感的文化符號。
如今走進城市里的莜面餐廳,傳統(tǒng)美食正煥發(fā)新的生機。廚師們將莜面與現代料理結合,做出會“爆漿”的莜面球;用果蔬汁染色,把莜面做成五彩的花卷。但無論如何創(chuàng)新,莜面骨子里那份質樸始終未變。當我在異鄉(xiāng)的餐桌上再次嘗到莜面,眼前總會浮現媽媽在灶臺前忙碌的身影,耳邊仿佛又響起蒸籠掀開時“吱呀”的聲響。這一碗莜面,是黃土地生長的鄉(xiāng)愁詩行,是歲月沉淀的文化烙印,更是無論走到哪里都能讓人找到心靈歸處的溫暖慰藉。(趙佃璽)
(責任編輯:盧相?。?/span>